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丽靖西 > 文化长廊 > 非遗文化 > 频道
非遗文化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南路壮剧

2014-11-21 15:21: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阳等县,其中心区域在靖西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靖西县的新靖、化峒、岳圩、同德、壬庄、地州、龙邦、武平、新圩、录峒、龙临、安德等乡镇的80多个

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阳等县,其中心区域在靖西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靖西县的新靖、化峒、岳圩、同德、壬庄、地州、龙邦、武平、新圩、录峒、龙临、安德等乡镇的80多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屯。
    南路壮剧又称“土戏”、“呀嗨戏”,在靖西最早的发源地是化峒镇五权村足院屯和新靖镇亮表村福巷片小晚屯。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辛亥革命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合一的戏曲形式,用壮语演唱,但仍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逐步吸收当地流行的提线木偶戏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为丰富。
    靖西壮族群众迷恋南路壮剧,因为不但剧情是壮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听来特感亲切。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有平板调、平高调、叹调、彩花调、喜调、诗调、哭调、扫板、高腔等。主要唱腔的唱词(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所谓的“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脚”)与下一五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四字(“腰”)互相押韵。这样的押韵,唱起来使人觉得简中有繁,同中有变,婉转起伏,连绵不断,听而不厌,韵味无穷,这在我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南路壮剧的行当大略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南路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铜镲等打击乐器。南路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施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中的珍品。

相关热词搜索: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

上一篇:绣球、壮锦调研报告
下一篇: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末伦